收到一位读者的消息,说自己的父母被不良商家骗了,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。还抱怨说,反复劝过老人,没有用,拗得很,道理总也说不通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是啊,因为老人需求的不是讲道理,想一想,你小时候,你爸妈跟你讲大道理,你听过吗?
从小到大,从大到老,我们和父母永远无法沟通,因为我们永远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,永远有不同的生活目标。
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“人生发展八阶段”理论的观点,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明显的阶段,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人生任务和冲突。
子女大多处于成人早期和成人中期,前者的任务是“与他人建立亲密感,以融入群体”,后者的任务是“在社会中确定自己的位置”。
我们特别关心的话题,也基本从中而来。有人总结为网络上的三大热点,第一个是生活压力类的话题,比如“毕业即失业”“35岁危机”;第二个是情感慰藉类的话题,比如“90后的集体回忆”,第三个是个人权利类的话题,比如“职场性骚扰”。
这些话题,老年人基本无感。由于对生活的期望值不是太高,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年轻人,导致他们对年轻人崇尚的“奋斗还是躺平”一类的人生困惑,虽然嘴上认同,但心里却没有什么感觉。
埃里克森把老年阶段的核心任务定义为“总结和回顾一生,希望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”。
这一阶段的主要冲突就是“完满的结局”和“时日无多造成的绝望”之间的矛盾,由于产生老年心理的四个典型心态,想要理解老人,一切都要从这个内心的冲突出发。
典型心态一:唤醒人生回忆,获得人生完满感
有人说,我知道啊,所以我想让他吃好穿好住好玩好。但你并不理解由这一点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心理需求。
而商家和骗子们,绝对比你懂。
一家保健品公司组织老人免费旅游,把车厢布置成六七十年代的风格,大家统一穿军装。一路上齐唱文革歌曲,老人们有的情绪高亢,有的老泪纵横。
回家后,他们每人都带回了两天难忘的怀旧时光和一万多块钱的保健品。
要说,年轻人也怀旧,但年轻人的怀旧,主基调是感伤的,是想要留住童年单纯的快乐。
而老年人的怀旧则相反,主基调是积极的。“人生八阶段理论”认为,老年人喜欢唤醒过去的人生回忆,赋予全新的意义,以此整合自己的生命历程,获得人生的完满感。
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发现,老年人的记忆具有明显的“积极效应”,与年轻人相比,他们更容易注意到记忆中那些积极的信息。调查结果也证实,随着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,情绪满意度反而上升,被称之为“老化悖论”,比如下面的专用表情包:
营销心理学告诉我们,积极的心理状态下,更容易激发消费冲动,上面的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了老年人怀旧的“积极效应”。
很多被骗的老年人,他们怀旧的愿望往往在平时被压抑了。所以父母和我们子女聊那些“陈芝麻烂谷子”时,要给予积极的回应,这些东西对你无足轻重,却是他们的全部。
典型心态二:“奖赏”提供“亲密关系”的人
在很多报道中,很多被骗老人,早就开始怀疑对方,可他们常常明知是骗局,仍然忍不住掏钱。
一位一年时间购买了十万多元保健品的寡居老人说:“讲师跪在地上磕着头,边磕边叫爸妈,感动得落泪,我能不掏钱吗?”
还有一个新闻,老人接到自称“儿子”的诈骗电话,早就识破了,却仍然一次次打款给对方,就是想多听几声对方叫自己“妈”。
这些心理,其实都是老年人社交目标变化所导致。
年轻人的“朋友圈”,大部分都属于“点头之交”,也至少要花一半的精力去维护这些“弱关系”。
但老人就不一样了。在“生命值”所剩无几的情况下,为了完成“生命整合”这个最后的人生任务,他们会缩小社交范围,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子女、配偶、同伴等“亲密关系”的建设,以降低情感付出不能得到即时回报的风险,最大限度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。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劳拉·卡斯滕森提出的“社会情绪选择理论”。
微信在老年人中的流行,就是这个理论的最好证明。
老年人学习微信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微信又是目前唯一相对方便地强化熟人联系的现代工具。这一点,打中了老年人的需求。
“社会情绪选择理论”认为,老年人会“奖赏”提供“亲密关系”的人,这种奖赏有时是金钱,但更多是表达关注。
我们不应该去在意他们转发的内容有多蠢多土,他们只是把转发行为作为“奖赏”,来表达对子女、亲友的关心。
老年人为了得到积极情绪的满足,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维系亲密关系;而年轻人对“亲密关系”的需求却有“自我世界”的明显边界,这往往构成了两代人沟通上的典型冲突。
典型心态三:害怕被群体排斥
“亲密关系”的影响,除了子女和老伴之外,还有同龄人带来的“社交压力”。
在子女看来,老人交往的那些朋友都差不多,不是广场舞大妈,就是保健品大爷,可在你爸妈眼里,他们的区别可大着呢。
阿里之前有一个重金招聘资深老年“用研专员”的广告中,特别注明,广场舞KOL等意见领袖优先。这再次说明,商家比你懂你爸妈。
一方面是容易产生信任感,一些平台或机构会孵化一些老年网红成为意见领袖,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,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指导和启发。
更重要的是不想被群体排斥。不良商家通过意见领袖向老人推荐商品,老人就算有所怀疑时,也不敢声张,一旦被那些“意见领袖”看成“小气”,就会遭到群体的排斥,“不带你玩了”。
一些受骗老年人在发现自己上当之后,不是选择报案,而是成为骗子的下线,在拉新中获得提成,来弥补自己的损失。在骗局暴露之后,很多老人又联合起来“保骗子”。
这种类似“校园霸凌”的现象,在老年人圈子里同样存在。
典型心态四:传承财富,证明自己的价值
去年媒体报道了一起针对老人的房产诈骗案,骗子用“以房养老”理财项目,诱骗数十位北京老人将房子抵押给骗子,并背负巨额借款。
为什么总体上保守的老年人,总是会被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所骗呢,除了前面说到的骗子常常承担情感陪护的儿女替代作用之外,老人们总想证明“自己还有用”,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艾里克森的“人生八阶段理论”还有一个观点:如果人生某一个阶段的人生任务没有完成,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目标。
老年之前的阶段是“成年后期”,人生目标是“传承”,就是帮助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,但在中国的老年人中,这个阶段的目标之前普遍没有实现。
他们年轻时积累的少量财富在房价暴涨面前不断缩水;他们的知识经验在互联网时代变成子女们嘲笑的对象;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“未富先老”让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“累赘”。
年轻人在劝阻父母别上当时,经常会对父母说这个不行,那个是骗你的。在老年人听来,更是在否定他们的价值。
子女在老人心中往往有固定的印象,学历收入职位再高,在父母心中总是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孩儿。他们甚至觉得你们不过是遇上了好时代,你越是觉得他不行,他越是要对着干,证明给你看,就越是容易上当受骗。
骗子就比你们聪明,了解老人的心态。房产诈骗案中的骗子是这样劝老人的:儿女不容易,要忙工作,没时间理财,我们有时间也有能力帮他们减轻负担,至少不要成为他们的负担。
其中一个老人,拿到第一笔“利息”后,立刻炫耀地请女儿去欧洲旅游,就是这种心态。
老年人的执拗与青少年的叛逆,都是在自身价值和对家人的爱之间寻找平衡,其实是一个道理。
怀旧、陪伴、还有点用
老人只是老,老人并不傻,他们希望为这一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,他们的需求其实并不难,就是三个词:怀旧、陪伴、还有点用。
但这三点,对于忙碌的现代人,其实又是最难的。
房产诈骗案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,一位受骗老人在追回自己的房子后,性格大变,有人说:阿姨给人的感觉,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骗她。
年轻人受骗后,还有很多机会弥补损失;老年人受骗后,要么骗回来,要么含恨而终,这也是“老人变坏,坏人变老”的一个原因。
可以说,老人是这个社会道德链条上,最脆弱的一环。
标签: